1、在《心地观经》里说:四重恩是:一、父母恩。
2、二、众生恩。
3、三、国王恩(国土恩)。
(资料图)
4、四、三宝恩(上师恩)。
5、三途(三涂)就是三恶道——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。
6、苦有三苦、八苦(三途苦,八难苦)。
7、何谓三苦?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。
8、一、苦苦——此乃欲界所受之苦(单指人间言)二、坏苦(坏是坏灭,苦乃迫恼之谓)三、行苦(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) 一、四重恩 四重恩是:上师恩、国土恩、父母恩、众生恩: 父母恩: 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,首先是父母之恩。
9、十月怀胎,生养哺育,才能长大成人。
10、养子方知父母慈。
11、到了一定的时候,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。
12、报父母恩,有了这种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,慈祥的父母,孝顺的儿孙。
13、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说,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恩,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对众生的报答。
14、报众生恩,有了这种意念才有人与人的平等关系,互相尊重,互相照顾,建设文明的社会。
15、 2、国土恩(国王恩): 报国土恩。
16、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,山川,水土,粮食,矿藏,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。
17、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,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。
18、 3、上师恩(三宝恩): 对佛教来说,佛、法、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,证得菩提,获得解脱,是人们的上师。
19、三宝之恩自不能忘!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,但经典里却把父母、众生、国王放在三宝之前,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、众生的护持之恩、国家的安定之恩,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。
20、 4、众生恩: 云何念众生恩?谓我与众生,从旷劫来,世世生生,互为父母,彼此有恩。
21、今虽隔世昏迷,互不相识,以理推之,岂无报效?《劝发菩提心文》说:“我与一切众生,无始以来互为眷属、父母、六亲、乃至师友。
22、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,或顺我志,令我欢喜;或逆我志,令发道意;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,令我惊觉,不生贪著,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23、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,不可言说。
24、”尤其是“上报”这两字应该记住,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,只能“下化”,不能“上报”,就扭曲了佛的教化,因为若无众生护持,不要说修菩提大道,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!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! 我时常惊醒自己:面对众生,要牢牢记住“上报”两个字。
25、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,那就真正地、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、位置及生活的目的。
26、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:“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,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(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)的劳动,我必须以同样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。
27、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,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。
28、” 上师恩、国土恩、父母恩、众生恩。
29、报恩无尽啊! 由此可知,忘恩负义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,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。
30、知恩报恩是「行好事」的先决条件,这是“行好事”的大根大本。
31、在佛法里面,到什麼地位的菩萨才落实知恩报恩?《大智度论》说,知恩报恩是二地菩萨以上主修的课程,所以二地菩萨才真正落实了。
32、回向偈只有八句,而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就占了两句,因为这两桩事情要紧!古大德、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确实受人滴水之恩,必定涌泉为报,对於恩德念念不忘,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佛菩萨,尊称他为法身大士。
33、 二、三涂苦(三途苦): 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。
34、 三途(三涂): 就是三恶道——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。
35、 贪嗔痴称为三毒。
36、有这三毒,就堕落到三途。
37、 2、三涂(途)之苦: 苦有三苦、八苦(三途苦,八难苦)。
38、 何谓三苦?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。
39、 ①、苦苦 此乃欲界所受之苦(单指人间言) 三途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之苦自不待言,就是生存人道,以感有漏之身,有生老病死,已名为苦,再遇到其他苦的环境,如冤憎相会,恩爱别离,所求不得,乃至天灾人祸等苦,一切众苦追迫,苦上加苦,故谓之苦苦。
40、譬如畜生已受痴昧无知之苦,更加被人鞭打、宰杀、烹煮、食啖等苦,其义相同。
41、 ②、坏苦 (坏是坏灭,苦乃迫恼之谓) 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,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,但是非永远,有败坏的,如六欲天(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)的天人虽受衣食随意,宫殿庄严之乐,乃其有漏十善所感,终有福尽堕落之日,其时有五衰相现:一、衣裳垢腻,二、头上花萎,三、身失威光,四、腋下臭出,五、不乐本座,其时痛苦非常。
42、涅盘经云:‘天上虽无大苦恼事,然五衰相现,极受大苦,与地狱同等......’。
43、就是色界的初禅天得......此乃世间有漏之禅,终有变坏之可能,当其定坏之时,生大苦恼,随念坠落,此即坏苦也。
44、 ③、行苦 (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) 此乃无色界天所受之苦,此天无色质之累,有空定之乐,虽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处天,寿八万四仟大劫,然而寿满定尽之时,还要堕落轮回,其时生大懊恼,如箭入体,其痛苦莫可言喻!“智度论”云:‘上二界死时,生大懊恼,甚于下界,譬如极高之处,堕落碎烂’,其痛苦可知矣。
45、虽未堕时,也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,故曰行苦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关键词: